把主流风尚“种”进千家万户 走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
2019-07-03 08:14:00 来源:湖北日报 浏览:6170

今年以来,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”牌匾出现在我省一些县市。

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,是党中央的重大改革部署。

在中央印发《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》后,今年3月,省委办公厅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方案》。

据此,县一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,乡镇一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,村、社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。

基层有哪些好探索?6月中旬,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赴宜昌市夷陵区、宜都市探访。

如何组织推动?整合资源,撬动整体——

在家带孙子的赵玲珍归队了

听说不再是简单地跳舞,还得宣讲政策,60多岁的赵玲珍摇摇手:“年纪大了,搞不了,还要带孙子呢!”

徐立有点失落。

那是几个月前的事了。

6月10日,夷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,空调坏了,徐立、赵玲珍仍带着一帮“小伙伴”,汗流浃背地排练新歌舞。“我们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侨之家志愿服务队。”徐立自我介绍。

三年前,徐立组织侨眷们成立了一个老年艺术团,借用社区会议室排练,十几个人根本施展不开。

去年年底,夷陵区将原来的青少年活动中心,挂牌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。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陈新峤邀请她们“入驻”中心的志愿者之家。“入驻”后,要承担理论宣讲任务。消息一传开,像赵玲珍那样摇头摆手的人不少,“都是退休的人了,哪懂现在的政策!”“搞不来,不来不来!”……

实践中心每年只有2万多元办公经费,陈新峤找到区侨联,请他们提供资源,为侨之家志愿服务队请专业舞蹈老师。“不来的人不强求,先把舞蹈排起来吧。”徐立安排。

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按照“群众点单、中心(所、站)制单、层层派单”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。借助这个平台,徐立团队的演出机会越来越多。慢慢的,大家发现宣讲政策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。“赵玲珍”们陆续归队了,“侨之家”也从10多人发展到近40人。“没想到60多岁了,还能为社会做点事。教育别人的过程也是在教育自己。”徐立感叹,每次集体活动,大家自觉带走身边的垃圾,“放在以前,说好多遍,我们这些上年纪的人都未必记得住。”

【感言】夷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,常设编制3人,通过整合各方资源,已汇聚近10万志愿者,去年从各单位筹措项目资金30万元,预计今年将达110万元。

3个人如何调动10万人的积极性?2万多元经费如何撬动30多万元资金?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,不必另起炉灶,在原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基础上,创造性整合资源就是高效之举。

如何精准服务?对接需求,凝聚人心——

峡江汉子玩着K歌软件开民宿

卷起裤腿,能搅拌砂石料、扛水泥;拿起手机,能玩转各种K歌软件。

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的陈光财年过半百,日子越过越潮。

许家冲村临近三峡大坝,游客很多。去年年底,陈光财返乡,把家里的三层楼房改成了民宿。

房子装好了,怎么揽生意?陈光财跟其他村民一样,不知从何下手。

今年5月份,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请专业老师培训。

掌握了新玩法,陈光财将民宿的照片发布到携程、美团、飞猪等平台。他还在网上K歌,吸引了不少粉丝,发布歌曲时,特意把民宿的名字做到标题里。

五一期间,他的房费收入突破4000元,相当于在外面打工一个月。

“不能单打独斗,村里开民宿、搞农家乐的,要抱团发展。”陈光财又有了新想法。

采纳他的建议,村党支部副书记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副站长朱崇军,打算对村里30多家民宿评星,把民宿老板培训成志愿讲解员。村里有大型接待,大家集体服务,保证每家都能有收入。

群众在哪里,实践站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。

宜都市五眼泉镇鸡头山村,村党总支书记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彭晓柏展示手机微信群:“这是我们线上的文明实践站。”

村里有两个大群,每个群四五百人。掌握社情民意、传播重要政策信息,彭晓柏都通过这两个群。

前不久,有村民焚烧秸秆受罚,彭晓柏把这一消息发布出来警示大家。

一位董姓村民“跳”出来表达不满,在群里宣泄不良情绪。彭晓柏加他为好友,私下沟通。原来,他是对病果池建在他家柑橘林附近有怨气。彭晓柏耐心劝说,终于化解他的不满。“把民风搞好,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。”彭晓柏说:“人人都上网的时代,手机屏是重要阵地。用得好发挥正能量,用得不好,就给了负面信息传播的空间。”

【感言】夯实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,乡镇、村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。中心建设如何拥有旺盛生命力?群众的需求是核心。群众在哪里,需求在哪里,服务就跟进到哪里。在服务群众中凝聚群众,党的执政基础才能不断巩固。

如何保持长效?培育本土团队“种”服务——

积分兑礼品成村里新风尚

一袭蕾丝长裙,48岁的李名兰神清气爽。

她是宜都市五眼泉镇庙岗村“半小时”文体志愿服务圈的积极分子。“我有60分了,再多参加几次活动,分数破百,可以兑换礼品。”李名兰指着村委会旁边的爱心超市说。

超市里,洗发水、热水瓶、雨伞、吹风机等生活用品琳琅满目。

庙岗村党总支书记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谢远明介绍,爱心超市的物品是爱心企业捐赠的。实践站成立了“半小时”便民服务、“半小时”卫生服务、“半小时”文体服务等六支志愿服务队。鼓励老百姓参加志愿活动,村里制定了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和兑换办法。“以前一起打牌,现在一起开展志愿活动。帮助别人也提高了自己。”李名兰很享受这股新风尚。

60多岁的李志英原本总“宅”家里,被李名兰拉进志愿队后,精神状态好多了。

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,主要活动形式是志愿服务。

夷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垃圾分类志愿者邱洁,从“被志愿”、付费的志愿,到一个纯粹的志愿者,甚至自己掏钱做志愿活动。她认为,培育本土化的志愿服务队十分重要,这是扎根在当地不会走的志愿服务队。“志愿活动开展多了,有了实践经验,再回头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,也更容易听懂、理解得更深刻。”在邱洁这样的“种子”选手带动下,夷陵区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的人越来越多。

【感言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如何实现常态长效?志愿服务,“送”不如“种”。采取措施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,引导群众在自我参与中提高,当志愿服务的现代理念“种”到群众心中,文明素养就会不断传播发酵。